潮新闻客户端 潘根福
《史记---秦始皇本纪》载:三十七年十月癸丑,始皇出游。左丞相斯从,右丞相去疾守。少子胡亥爱慕请从,上许之。十一月,行至云梦,望祀虞舜於九疑山。浮江下,观籍柯,渡海渚。过丹阳,至钱唐。临浙江,水波恶,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。上会稽,祭大禹,望于南海,而立石刻颂秦德。
意思是说:秦三十七年(公元前210年)十月癸丑日,秦始皇外出巡游,左丞相李斯随从,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,少子胡亥要求一同前往,秦始皇答应了他。十一月,行至云梦(今湖北孝感),望九疑山(今属湖南宁远)遥祭虞舜,然后乘船沿长江,观籍柯,过海渚,至丹阳(今属江苏镇江),再沿大运河下(大运河肇始于春秋,完成于隋代,繁荣于唐宋,取直于元朝,疏通于明、清),到达浙江,见钱塘江水大凶险无法过江,乃向西一百二十里,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江,登会稽山,祭祀大禹,在那里望于南海刻石立碑,颂扬秦朝功德。
那么,秦始皇至钱塘,临浙江后,是从哪狭中渡,又是经哪上会稽的呢?
华中科技大学范勤年教授绘制。
1
从地理上看,“临浙江,水波恶,乃西百二十里狭中渡”,应是沿富春江往富阳方向。按秦制,六尺为一步,一尺约现在的0.231米,300步为一里即415.8米,乃西百二十里现为99.8里;如此,“狭中渡”应是富春江较狭处汤家埠附近过的江。《越绝书》卷八《越绝外传记地传》也记载了这次巡行:以其三十七年(秦始皇)东游之会稽,道度牛渚,奏东安,东安,今富春、丹阳、溧阳,鄣故,余杭轲亭南,东奏槿头,道度诸暨、大越,以正月甲戌到大越,留舍都亭。此说的“奏东安,东安,今富春”,就是秦始皇涉足富阳的地点。
从史料来看,戴良(元末明初文学家,马剑人)入录《四库全书》的《九灵山房集》卷八“五言诗”;《抵富阳宿县治作》《入湖源》《次场口》《至古城饮冯氏家》《望九灵山》,把这“五首诗”从地标上连接起来,就是一条清晰的路线图。其中《入湖源》诗曰:“榜舟渡长浦,搔首望远山。西界出吴道,东临入越关。到家谅匪远,跋马势不前。怀禄吾岂敢,行路古所难。独有山上云,既出复知还。”如此一句“西界出吴道,东临入越关”,足可说明古时往来吴越之地,这是条交通要道了。
同样是途经湖源,杨维桢的得意门生张宪(自号玉笥生、今绍兴人)却是另一番感怀,《客问湖源风土》:“湖源源上路,东与浦阳连。地胜藏春坞,民居小有天。秋山红入画,晴野日浮烟。一道桃花水,如今泊战船。”正是元朝末年,群雄逐鹿,湖源江上都停满了战船,说明古代的湖源江,江水之大、江面之宽,足可船泊航行。
又有清朝嘉庆己未科会试进士戴聪(钦命七省漕务、授通议大夫)《金沙练影》诗中道:“建水到金沙,澄泓渺一涯:双流开晓镜,匹练晃晴霞。估客春乘涨,渔人夜聚叉:往来吴越地,长此泛仙槎。”
从当时的交通条件看,秦始皇东巡“浮江下,过丹阳、至钱唐”,一直走的是水路,那么狭中渡后,入湖源,溯江上,经马剑,求仙五洩(五泄),道途诸暨,上会稽,祭大禹,是最合理、便捷的线路了。
至今,这一带仍流传着一首民谣:“湖源十八渡,渡渡要脱裤,一渡不脱裤,裤裆滤豆腐。”这民谣或与当年秦始皇“入湖源”相关吧。
2
与富阳交界的金沙岭上,古凉亭旁有座庙,庙里供奉“统天菩萨”。相传秦始皇经湖源“十八渡”,上得岭岗,见此地险要,大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势,且景色迷人,即下旨息歇再行。后人为纪念秦始皇曾在金沙岭休息过,就在凉亭旁拼建庙一座,取名为“统天庙”,塑秦始皇像,颂秦统一天下之功德。秦亡后,改奉“通天菩萨”。南宋林子方有感《金沙岭》诗一首:“尊危谁敢易登临,日照磊彻万点金。堪笑往来皆自到,如梭参过织锦行。”
金沙岭古凉亭。
3
秦始皇过了金沙岭至赤脚畈(今马剑栗金村),正是雨雪天气,建溪水已漫上碇步,通行受阻,丞相李斯见状进言:“是否架桥通行?”始皇否道:“不得扰民,赤脚过溪”。后当地百姓恭仰秦始皇赤脚过溪之举,便将此地取名为“赤脚畈(方言:塔脚畈)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
跨过建溪,一处状如书卷的岩石展在眼前,令人称奇,但秦始皇却心中不悦(因年前曾下令焚烧除《秦记》以外的列国史记,这就是后世称的“焚书坑儒”。今见天然书卷石景,自然不快)。丞相李斯洞察始皇心思,便道:“这里称‘竖石岩’,是横竖的竖,不是书本的书,”又命当地在此岩下建庙一座,遮挡石景。但后人还是把此处叫“书石岩”,又名“百万石卷”,为浦阳石景之一(被建公路所毁)。
4
《越绝书》卷八“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”载:秦始皇“东奏槿头,道度诸暨,大越。以正月甲戌到大越”。那么秦始皇“入湖源”应是寒冬腊月季节,正值天气恶劣,遭遇暴雪。秦始皇一行经“湖源十八渡”,翻越金沙岭,已是人困马乏;一路的车马劳顿,秦始皇感染了风寒,发着高烧,行至建溪双江口(今马剑镇双江村仁头自然村)时,见此处地势开阔,前有来水,后有靠山,左盘青龙,右踞白虎,实乃风水宝地。丞相李斯鉴于眼前状况,便命人在此安营扎寨。这是秦始窒“狭中渡”后前往会稽的第一站,而道途诸暨为第二站。只因在当地的方言中“槿头”与“仁头”是同音词,那么,东汉时期《越绝书》作者袁康、吴平所写的“东奏槿头”,应该就是现今的“仁头”了。
营帐外大雪纷飞,满山遍野已是银装素裹。帐篷内秦始皇高烧不退,出现昏迷状态,连随从御医也束手无策,这可急坏了李斯一干人等,秦始皇病重的消息,被当地一老药农得知,便自告奋勇地带着一种叫“九死还阳草”的中草药,面见丞相李斯,介绍道:这种中草药是长在背后这座大山九龙门的悬岩石壁之间,生长环境要求苛刻,对高烧病人有奇特疗效。秦始皇服用后,果然灵验,药到病除。秦始皇愈后问李斯:是用什么药把病治好的,李斯不敢说是“九死还阳草”带这“死”字的话,因秦始皇很迷信,也很忌讳一个“死”字,便灵机一动道:是一种叫“九灵仙草”的中草药治的。秦始皇闻言甚喜,便要奖赏这位老药农,却被老药农婉言谢绝。从此,这座长有“九灵仙草”大山的名字,被称“九灵山”。
其实,这种“九灵仙草”,就是当今的“铁皮石斛”。唐代《道藏》把铁皮石斛列为“九大仙草之首”。又称“救命仙草”,属于性寒补阴药,具有滋阴清热之神奇疗效。被世人所推崇。
5
秦始皇病愈后,闲游至九灵山西麓(今马剑下西宅),见此处高山出丘陵,相连“馒头山”状似葫芦,令人称奇,丞相李斯奏道:“葫芦形云门穴,得福地佑长寿。”秦始皇闻言,便想此次巡游目的之一,何不借此“风水”而应之。即下旨将此处封为“禁地”,又命术士点“云门”,亲植松树,祈求长生不老。后人在旁建有“虎威庙”一座,以示敬畏。
历经千年,松枯禁解,元朝至正年间,睏倒葫芦“云门穴”为戴仲积所葬之。明洪武十九年,戴思恭(戴仲积之子)被召为御医,历任洪武、建文、永乐三帝御医。后人誉“云门穴,风水出;戴思恭,神医手;赛华佗,济苍生。”后有戴殿海(清乾隆授儒学训导、晋赠中宪大夫)《云门古松》诗一首:“谡谡涛声壮,云门郁古松;支撑排风雪,偃偃傲秋冬。藤蔓应栖鹤,鳞披或化龙;幸标君子德,未肯受秦封。”又戴拱辰(嘉庆癸酉科拔贡)《云门古松》诗为证:“乘龙懒行雨,化身此潜踪;托根非泰岱,幸不污秦封。落阴覆绝涧,晴涛寒半空;何时龙上天,云门云相从。”
6
铜鼓山,是九灵山脚的一个小山坡,秦始皇安营扎寨后,东西两面屯兵守峡口(东面:今属平阳村六逢,建有崇英寺;西面:今属双江村方口,建有关公庙),呈三角形布局,距中央不足一里,南北屏障两面环山,且在营地后山设将军台,居高临下,击鼓号令,遥相呼应,固若金汤。故,后人称此山为“铜鼓山”(今属双江村仁头自然村)。
一场雪,一场病,把秦始皇留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这个寒冬腊月,可是秦始皇不会想到这是他这一生中看见的最后一场雪。于当年,即公元前210年7月丙寅日(秦时采用颛顼历法)卒于沙丘平台(今河北邢台广宗),年仅49岁,当然这是后话了。
秦始皇于端月初三起营拔寨,前往大越,附近的六个蓬族头领率众相送,始皇朝见。从此,六大蓬族头领们为纪念这一殊荣,于每年的正月初三都要相聚一堂,共商族事,互赠物品;大办宴席,共享太平;此风俗一直延续至解放前夕;而此地后被称为“六蓬”村,沿用至今。
当地百姓在秦始皇驻扎地建起了秦皇庙,秦亡后被贬暴君,用老虎来形容秦始皇的残暴,便把秦皇庙改为虎蹬庙。但百姓们还是把秦始皇在此留宿作为一件盛事来纪典。后来,随着朝代的更替,《历法》的变换,由原来的庆典活动,演变成百姓们过完大年再过小年的习俗。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,现已入录绍兴市非遗文化目录。
在当地还流传着一句谚语:“初三、十一不用选日。”意思是说:初三和十一是黄道吉日、红白喜事都好操办。由此可说,这“谚语”或与《越绝书》所记载的“正月甲戌到大越”,即秦始皇正月初三从马剑启程,正月十一到“大越”相关的一种纪念。
7
秦始皇拔寨起营后取道五泄,他前往五泄不是礼佛,而是为了求仙。相传,五泄的西龙潭与东龙潭是西王母(又称金母)和东王公(又称木公)的故里;七十二峰、三十六坪是地煞和天罡诸神的居处游憩之所。
在道教中,西王母掌管所有女子成仙者,东王公掌管所有男子成仙者。而玉皇为群仙之首,众神之皇。凡是得道入仙之人,都得先谒拜金母、木公,才能飞升九天,入三清境,再拜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,然后上天庭拜见玉皇。
石门村的大利殿自然村,就处在五泄西龙潭源头,这里曾有一座恢弘的殿宇,供奉着西王母,乾道同修者百余,香火旺盛。当年,秦始皇至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,谒金母、拜木公、祭五帝,古称“大旅”。《礼记·礼器》曰:“大飨之礼,不足以大旅。大旅具矣,不足以飨帝。”郑玄注:“大旅,祭五帝也。”“大旅殿”由此而名。
秦始皇“大旅”后,阵容庞大的马队过处,铮铮的铁蹄声穿越五泄瀑布的泻音,响彻山岭,“响铁岭”也因此得名。
如今,“大旅殿”年久已毁,殿址被民房所占,唯有只看似石器时代物件的石捣臼尚存。传说,这石捣臼每夜过后,就会冒出白米和铜钱来,日久有人贪心,去把石捣臼凿大,想多得些而失灵。
后来,当地百姓把“大旅殿”更名“大利殿”,又把通向外面的那条山岭叫“黄土岭”,祈求黄道乐土、大吉大利,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吧。